欢迎来到贝博平台体育app官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柴油发电机组源头制造专注生产研究十年 欧盟标准 双效合一
全国咨询热线:0523-868002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让尖端核心技术拥有“中国芯”(图)

时间:2024-04-08 16:47:43 作者:行业动态 点击:1 次

  人物小传 马伟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原始创新研究,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发明创业特等奖”及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当代发明家”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他领衔的科研团队获“国家创新研究先进群体”。2002年7月,为马伟明记一等功。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那年,马伟明初中毕业后到一家无线电修理铺,当起了学徒工。这时,他第一次感到了“中国制造”的窘迫:那些进口的电子元器件,各种外文标注常常让他不知所措。年少的马伟明深受刺激:中国人一定要争口气,把这些科技含量高的电子元器件标上“中国制造”!

  30年间,从长江边的追梦少年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交给了一个心愿——让尖端核心技术拥有“中国芯”。

  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令他忧心,马伟明把自己的使命锁定于尖端核心技术领域——

  改革开放,中国腾飞。“中国制造”走向了全世界。然而,马伟明心中常算着这样一笔账:中国出口8亿双布鞋,才能进口1架波音飞机,但进口不来1艘新型战舰!

  “核心技术必须中国制造,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马伟明心中的“中国制造”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安危。

  电机被誉为舰船的“心脏”。过去,我国海军潜艇关键设备主要是依靠进口,严重制约海军战斗力建设。马伟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电力集成的技术思想,即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和直流两种电。当时,国内外电机界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十年磨一剑,马伟明创立了三相交流和多相整流同时供电的发电机基本理论,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2002年,交直流发电机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我海军新型潜艇有了“中国芯”。

  风力发电,低碳环保。长期以来,风力发电变流器一直被国外垄断。国外某公司卖给中国风力发电变流器是一口价:一套230万元人民币。

  马伟明成功突破大功率变流器的多项关键技术和设计“瓶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当年,外国出口给中国的风力发电变流器便从每台230万元降到每台98万元。有人统计,仅湖南某电机厂因此每年可节省本金15亿元。

  电力集成化发电技术、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大容量电能变换技术……马伟明和他的团队近年来先后承担40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攻克制约国家、军队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近千个,其中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国际领先”。他用一连串令人惊叹的数字,把“中国制造”定格成一个个让世界瞪大眼睛的传奇。

  科研无坦途。在追求尖端核心技术“中国制造”的征程上,马伟明一次次挑战世界难题。

  几年前,马伟明瞄准了一项国际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申请到100万元论证经费,但论证报告完成后,再也没经费支持了。“一个世界科学技术大国历时20年都没取得成功的科研项目,你还要强攻硬上,是不是疯了?”有人劝他。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砸锅卖铁也得干!为何需要以老外的标准来权衡自己,为啥不像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那样敢于为祖国担当?”马伟明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展开工程化研制。

  各种担心纷至沓来。借那么多资金,要是搞砸了,他这个院士就会身败名裂。这些,马伟明自己何尝不知!但是,没有超人的胆识,怎能超越世界一流?巨大的压力面前,马伟明选择了前进。

  2008年底,7位院士、8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来参加小型样机成果鉴定会。面对马伟明的科技创举,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禁不住喜极而泣……

  “固有振荡”是困惑电机界的世界性难题。那年,我国新一代潜艇在引进国外一个企业供电系统的谈判中,马伟明曾善意地向外国公司专家提出改进问题,但对方不屑一顾。

  他们不能想像,眼前的这位中国人能解决这一个问题。的确,相对于外国公司先进的研发条件,马伟明和他的同事当时只有35000元的科研经费,外加一间由洗脸间改造而成的实验室。

  攻关之路布满荆棘,但马伟明的词典里绝无害怕与妥协两个词。在1800多个日日夜夜里,马伟明带领他的团队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假日周末地连轴运转,成功解决了“振荡难题”。

  当马伟明又出现在外国专家面前时,他的谈判对手已经从世界专利索引权威刊物《DERWENT》获知:在“带有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的发明专利条目下,标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 等字样。

  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8年前,中国与此公司谈判引进该项专利技术和生产线年后,这家外国公司反过来购买中国人的专利技术,每使用一次“中国制造”,要支付人民币250万元。

  从一个仅有5名成员的课题组发展成为编配65人的研究所,从相对单一的研究方向发展成为中国舰船综合电力技术领域创新研究中心,马伟明今天朝思暮想的是什么?

  上世纪90年代末,马伟明作为科研成果显著的年轻教授受到关注,一位首长点名要见他。“你是一名很好的校长人选。”没等马伟明反应过来,首长又说:“你要是愿意,我可以推荐你为副校长……”

  “我还是做学问、带队伍吧,做行政领导工作杂事太多。”马伟明语气里透着坚决。外人对此评说纷纷,马伟明充耳不闻,依然埋头执着自己的使命。数年后,人们看到,一项项创新科研成果,从马伟明的团队中相继问世;人们看到,马伟明的科研团队里人才济济……

  在马伟明的研究所,有才华决不会被埋没。为了年轻人建功创业,马伟明不惜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人才教育培训上。清华大学教授王祥衍在担任马伟明团队的客座教授期间,曾经算过一笔账:自马伟明当选院士以来,用于培养年轻人开展科研、增长本领的花费超过亿元。

  赵治华,曾经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调入马伟明团队后,马伟明力主为他的项目投资上千万。然而,连续3年,赵治华没有搞出一个课题,没发表一篇论文。一些人开始怀疑这个小伙子行不行。然而,三年未鸣、一鸣惊人。第四年,赵治华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就立即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现在,赵治华已经成长为我国电磁兼容研究方向的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