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汽”)坚持以技术引领市场,快速推进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运用、新产业孵化和新市场开拓,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技术迭代升级、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中跑出了“加速度”。
六月下旬,德阳小雨霏霏,走进东汽厂区,路上行人稀少,四周一片静谧。在厂区广场一隅,一座火电机组模型尤为引人注目。这座模型是国内首台自主研制的3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复刻模型,它也被东汽人称为“争气机”。
作为中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之一、国内三大汽轮机制造基地之一,东汽承担着大型电站设备研究、设计、制造工作。自1966年建厂至今,五十多年发展历史中,东汽人攻坚克难,以技术创新奠定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夯实企业在国内汽轮机设计制造领域的领军地位,锻造出一个又一个“东汽奇迹”。这其中就包括了国内首台F级50MW(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代号“G50”)的自主研发制造及试验。
燃气轮机是将空气吸入后逐级压缩,压缩后的空气和天然气燃料在燃烧室混合后剧烈燃烧,产生高温度高压力气流,推动涡轮旋转做功,从而输出强大动力。与汽轮机相比,燃气轮机拥有更高的热功转换效率,主要用作燃气电厂发电,它也是天然气石油等长输管线的核心动力装备,还可以为大型舰船提供动力。
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它的研发制造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体现。按照燃烧室温度,燃气轮机可大致分为E级、F级和H级,温度越高,技术等级越高。过去,高温部件的生产核心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从设计到制造,全产业链的技术封锁,让国内重型燃气轮机研发寸步难行。
攻克重型燃汽轮机的技术难关,实现燃机高温部件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够打破国外企业的行业垄断,实现燃气轮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同时能帮助国内企业自主掌握定价权,以此来降低相关行业领域的生产应用成本,社会效益巨大。
2006年,东汽开始着手解决高温部件制造问题,这为后期F级50MW(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2009年,东汽开始组建科研团队,真正开始启动F级50MW重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制工作,“G50”横空出世。
2019年9月,“G50”在东汽启动空负荷试车,整机点火试验一次成功;2020年12月,“G50”顺利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并于当年完成优化设计和完善验证任务;今年,东汽计划完成首台示范机的设计、制造和试验,预计2022年投入示范电站运行。
“G50”的顺利研发,标志着我国完整掌握燃气轮机自主设计、制造、试验全过程能力,也代表着,我国自主燃机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G50’的研发制造和后期调试维护,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于我而言,它是一份可以终身相伴的事业。我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好这件事。”东汽G50发展中心工程师程国强目前主要负责“G50”燃机研发总体工作,今年是他进入东汽的第十个年头。
对他而言,“G50”研制的过程犹如“打怪”。“每攻克项目的一道难关,自己就实现了升级成长。”程国强很喜欢目前的工作,“它是理论研究和实践为一体,让人感到魅力无穷。”
秉承实践出真知的原则,程国强很看重每一项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在攻克技术难关的阶段,他经常和小组成员连续几天泡在车间,废寝忘食地工作,完成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试验。“只要能保证‘G50’在每一个阶段试验的按期完成,我们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资料图:2018年4月19日上午,装载着“华龙一号”低压转子的运输车缓缓从东汽重型二分厂驶出。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供图
近年来,东汽在火电、核电、燃机、工业透平及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均取得了系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包括:完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核电项目“华龙一号”首台常规岛汽轮机主机设备研制;实现全球最高参数再热垃圾发电汽轮机投运;完成国内首个商业化太阳能光热示范项目——中广核德令哈项目的汽轮机设备研发……在这一过程中,东汽突破了最长等级叶片、最重焊接核电转子、超重型低压缸横向支撑等世界级研制难题,创下了多个业内“首次”和“最大”。
“汽轮机研发制造领域的重难点项目,大部分都有我们公司参与,这说明东汽创新技术攻关的能力已获业内认可。”在东汽产品研发中心核电设计部部长高宏喜眼中,坚持自主创新,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保障,“在缺乏参照和借鉴的情况下,我们敢于创新,奋力赶超世界领先水平,从无到有铸造大国重器,啃下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核心领域‘硬骨头’。这就是东汽人骨子里的精神品质,也是公司发展的强大动力。”
按照东方汽轮机“精新转智145”的战略导向,东汽将继续发扬一张蓝图干到底、踏石留印抓落实的“东汽精神”,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加速新产品研制,研究新产业裂变式发展。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智能产品,实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深化智慧管理,加速推进智慧东汽建设。